9月21日下午,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院长,高能物理联合学院院长(兼)李宝军教授,在综合楼学术报告厅作了《微纳光子器件及光操控》的高水平学术报告,报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感人。并回答了师生提出的问题。副校长郑伟强教授主持了报告会,教务处长薛怀庆教授、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及师生260余人聆听了报告会。
李教授的报告大体分为三个部分:(一)对科学研究的感悟;(二)介绍自己研究探索微纳光子器件的过程及采用的科学方法;(三)微纳光子器件的应用。
李宝军教授的研究对象特别小,往往在微米尺度和纳米尺度,要借助显微镜的观察来做实验,而其研究成果非常大,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重大专项等重要科研项目。
他的研究属于基础研究。他的一个发现是用研制出的锥形光纤探针,将波长为980纳米的光通入锥形光纤探针,针尖端出射的光照射到悬浮在液体中的微纳颗粒上,对微纳颗粒的灵活、精准、无损伤光操控,实现了对各种结构图案和阵列的构筑。这种光可以将微纳颗粒先捕获,然后移动到任何指定的位置。他利用这种方法不仅对细菌和真菌等细胞进行了排列,还对人体白血病细胞等极为复杂的细胞进行了排列,并且还用活体细胞制成生物纳米光波导。这种用细胞组成的纳米光波导不但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而且可作为生物样品直接植入生物组织内部进行医学诊断而不需再拿出来,同时又可作为纳米光子器件研究生物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信息传递、以及对周围环境变化的感知等。
该研究结果在生物医学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价值和意义,有望用于生物组织病变、体内活体细胞变异等的早期诊断研究。比如,在不接触生物表面的情况下,操控其毛细血管的红白细胞。在实验鼠的身上,用这种方法可以制造出血栓,反过来也可以打通血栓,而整个过程不需要接触和损伤表皮。
他讲:“老年人某些神经衰变,功能退化。我们的研究成果,也许有利于将来可以来激活某些死亡的神经。如同冬天的草枯黄了,但有了温暖的阳光和充足的雨水,又会长出新芽。”
李教授的成就来自于执着和刻苦。他认为:“我们的实验设备并不需要太复杂和昂贵。科研最需要奇思妙想-----创新的思想和方法,科研就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报告结束,李宝军教授回答了师生提出的问题,他朴实、诚恳的回答迎来了全场热烈的掌声。最后郑校长对报告会进行了总结,要求全体师生学习李教授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勤奋钻研的科学精神。使我校的科研水平和成果不断提高。
(撰稿:陈秀武 摄影:焦天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