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定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它包括但不限于传统口头文学、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技艺、医药、历法、礼仪、节庆等民俗活动,以及传统体育和游艺等。
二、非遗的分类
非遗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传统体育和游艺。
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保护主体:非遗的保护主体包括国际组织、国家政府、各级各类非遗保护机构、社区与民众等。
传承主体:非遗的传承主体是指某一项非遗的优秀传承人或传承群体,他们是非遗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
保护原则: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同时,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
四、非遗的现状与数据
1.截至2023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共收录730项遗产项目,其中中国列入共计43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
2.截至同一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共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
五、非遗与现代社会
非遗不仅是历史文化的见证,也是现代社会的宝贵财富。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非遗可以与旅游、文创、教育等领域深度融合,焕发新的活力,为现代社会带来经济和文化价值。